赞美老师的诗歌40首,赞美老师的诗歌大全简短

作者:邹中海

邹中海

作者简介:邹中海,笔名涛博哥哥,海哥,湖南新化人,现工作于中山。诗人,文艺批评家,国学大师李仲卿的关门弟子,曾在一所中专学校执教十余年,现为三湘文学总编。先后在《世界日报》《新大陆》《小说月报》《中国教师》《他乡是故乡》《小天使》初中版等海内外报刊书籍上发表各类诗文、评论百余篇(首)。诗歌《粮仓九章》获湖南省建国七十周年有奖征文比赛三等奖;《谢师宴》获中国诗歌万里行南方论坛三等奖;《一粒黄豆磨出的人生》和《小康路上》分别获中山市“我们的小康生活”征文三等奖和入围奖。文学评论《心有余光》获《青少年导刊》一等奖。曾被《传奇故事.校园文学》评为年度诗人,被《中山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有三首抗疫诗歌被中山市博物馆收藏。

大凡正义者,必先善良;大凡善良者,必有诗情,这是许峰老师的诗歌给我的第一印象。尽管我还没有和许峰老师见过面,尽管我也不知道中国诗歌起源于何时、始于何地,但我敢肯定,中国诗歌在仓颉造字之前就已经口口相传了,而许峰老师的诗歌,就是这口口相传了几千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作为重要文学体裁的诗歌,即使在文化多元的时代,也依然是文学中坚挺的主流文化。中国诗歌早已走进千家万户,这是不容争辨的事实。在民国以前,诗歌和散文都是并列的正统文学。之所以中国诗歌在历朝历代都能尚有无限荣光,是因为它能以独有的魅力散发在人间。

中国诗歌最早出现有文字记载的是《诗经》,它以三百零五篇《风》《雅》《颂》傲立在世界诗歌潮头。尔后又经过漫长的岁月检阅,如一列时光列车搭载着楚辞、汉乐府、田园诗意等古风古韵到达唐诗格律完全成熟的驿站,再以宋词元曲经明清而到民国的新诗萌芽,发展到现在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文学大观。仔细算来已经有几千年历史。经过了反复沉淀,留下来的诗歌,在岁月的长河中大放异彩。

做为古代正统文学的诗歌,一直受到士大夫阶层和老百姓的喜爱。诗歌是伴随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的文明,具有很强的时代性,诗歌的形式与内容也都与人类的精神信仰、审美情趣息息相关。它不仅能以赏心悦目或抒情言志的文学形式来呈现,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文化自信和正义担当的体现。历史上屈原的忧国忧民;岳飞、史可法、陆秀夫、文天祥等的以身殉国;龚自珍、闻一多、鲁迅等的拍案而起;毛泽东的天心照日,抒写的都是一首首浩然正气、可歌可泣的民族气节之歌。诗歌从个体到人类的共同体,肩负的职责有惩恶扬善,驱魔卫道、唤醒或激励人类共同进步的功能,或许也正是由于这些功能,诗人们以大无畏的担当气贯长虹的影姿铺展在了华夏大地!诚然,每一个时代也会出现大批有作为和有才华的诗人。在新时代的诗人作家中,军旅诗人许峰老师,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

我与许峰老师其实不熟,是他的战友夏志红老师介绍的。做为军旅作家的夏志红老师,也是一位已经很有名气的诗人作家。在文友们相聚的日子里,多次讲到了许峰老师和他的诗歌。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对许峰老师和他的诗歌产生了好奇和极大的兴趣,于是我就从网上、或者从夏志红老师的朋友圈里搜到了许峰老师的一些诗歌。结果是令人神往的,深深被他的才情、正气、担当和善良所吸引,那些流光溢彩的岁月被他谱写成了华美又浩然的篇章。就连我这个草根文评人,也被这些或唯美或犀利的诗歌所折服。于是提起笔来,东施效颦,仿众多名家已为许峰老师写过的评论,学写一篇,信手涂鸦只为高山仰止,景仰一位集军人、诗人、政府工作人员为一体的文化智者。

说到广义上的诗情,当推荆楚!屈原与毛泽东都是中国诗歌甚至是世界诗歌史上绕不过去的高峰!许峰老师是湖北人,湖南湖北都属于楚国,自古就是人文鼎沸之地,荆楚不分家,黄鹤楼、岳阳楼、岳麓书院等等都是荆楚文化重要的地理标志。屈原、毛泽东、闻一多、张居正、曾国藩、左宗棠都是荆楚文化的重要代表。1953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出生地湖北,归宿地湖南。从历史上看,荆楚文化的渊源自古就榫卯得很紧!

湖北是屈原故里,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浪漫主义诗高峰。他瑰丽的诗篇,一直令后世高山仰止。据姜亮夫在《楚辞作品的艺术特色》一文中所说:“我们历史上著名人物表现的民族气节与屈原的作品有很大关系。文天祥并不是抱着宋儒的话来讲,倒是抱了屈子的东西,他的《正气歌》几乎是屈原的正义这两个字的发挥。还有陆秀夫、史可法,哪一个不是忠君爱国,以死报国,以死来保卫民族?在我们整个国家民族里的民族气节,恐怕受屈子的影响比受儒家的影响大得多,只要稍举一两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很明显,许峰老师受屈原的影响很深:少年从军,保家卫国;中年从政,忧国忧民,殚精竭虑;退休后依然是浩然正气,荡气回肠。他的诗歌针砭时弊,惩恶扬善,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宋代文学家张舜民在《跋百之诗画》曾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也说过,诗应有绘画美!许峰老师的古风组诗《网络文痞画》就如一幅漫画,以笔为枪,对网络上的一些丑陋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

(一)

狗仔寻骚赛艺技,

家长里短已无趣。

滥竽从文不修品,

专窥裙底屎尿淅。

(二)

䧳雄光棍话情殇,

嘴若师爷实枯肠。

恩怨情仇凡尘事,

瓢无半水充大洋。

(三)

孤身没落心寂寥,

奢谈人生赛天骄。

陈辞卖尽加滥调,

唯剩臭囊待火烧。

这组他发表在澳港澳大湾区文学平台、写于辛丑年夏天的古风诗,因对当今所谓的潜规则、山头主义、饭圈文化发出了最有力的抨击、直抵要害、道出了老百姓的心声,作品一经发布就产生很大的反响,点击率、点赞率、留言率节节升高,堪称平台之最。并引起了诗评家邓三君老师的精准阐述。因已由平台发布,限于篇幅,在这里我就不多说,详情请关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平台往期文章。

1957年,许峰老师出生在湖北蕲春檀林镇界岭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有关史料记载,蕲春在西汉初建县,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最显著的要属楚汉之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耳濡目染的氛围环境把许峰老师锻打出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和一个满腹才华的诗人。1974年,高中毕业后就开始在村里当小学老师、大队团支书、党支部副书记。1976年12月入伍到兰州军区,历任战士、连队文书、团宣传股战士报道员、营部书记,师、军、军区司令部新闻干事,其间在解放军报社学习,当见习编辑一年,随军赴云南老山前线轮战半年,是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首届毕业学员。1988年底,调广州军区某集团军宣传处任新闻干事,1993年转业,从基层干起,后官至恵州市委办公室副主任督察办主任,市委副秘书长兼督察办主任等职,荆楚文化的精髓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诗人有爱,大爱有形,他很多的诗里,都能看出他那颗澎湃的、忧患忧民的赤子之心。他的诗歌甚至上升到哲学和宗教的高度。我在中国诗歌网看到他的一组禅诗,写得意趣盎然、云淡风轻却又禅意十足;他爱大自然,花花草草都成了他哦吟的对象。他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寄托在这些花花草草的赞美中。就连世说昙花,以往大都是以短暂生命为悲伤色彩的,在他的笔下,成了“惊鸿一艳留余香”的精灵!他写的古风古韵,大都是情深意浓之作,无拘无束,没有格律的制约,有形又无形,一切遵循内心的释放,所以反而显得畅快淋漓,美不胜收。正如网友所言:“许峰写诗,历来不喜无病呻吟,不追风花雪月,不套格律平仄,只在保证韵脚流畅的基础上,坚持以立意为先、不以律伤意的原则,很以每首小诗都能给人警世性的启迪和思考”。关于古体诗的格律问题,我记得毛泽东主席在《诗刊》创刊号给臧克家等十二人的信中,就以他自己的诗说过:“怕束缚了思想,不宜在青年中提倡”。但他同时又指出:“旧体诗词音律和谐,节奏流转,但格律拘泥,有束缚思想的一面。”(见中国当代文学简史初稿526页。)做为军旅作家的许峰老师,很好地领悟了这些精髓,保持了节奏上的音律美等特点,更多地从表现的内容出发,对成规有了突破和创新。

新时代的诗歌要有担当精神,摆脱“小我”的束缚,增强公共意识,使命意识,写出气韵绵长、形象高远的大诗!但所谓的大诗,也不是动不动就用这些“上下五千年,家国千万里”的大词大句,因为这样的句子很容易概念性和空洞,很难有实质性的东西打动人和感染人。文章宜细不宜粗,是作品成功的基础和关键,大到无形,是因为小到能用显微镜。许峰老师的诗取材很小,以小见大,折射出一种璀璨的诗性光芒,因而也就能从“小我”中释放出来。苏东坡提出诗词质量的评判标准无非有两种形式,即形式与内容,全篇是否通彻,起承转合是否自然,我认为很有道理。判断一首古风古韵的诗,形式是最基本的判断,句式是否整齐,结构是否完整,押大致相同的韵。毛泽东、闻一多、鲁迅等名家也提出过这方面的论述。换句话说,首先在样式上,要有诗的模样。然后是在内容上要有真实的生活细节,有真情实感,不能凭空造诗。此外,还要有诗味,有内涵,有意境,语言生动,精练有味,这样才能算一首好诗歌。诗是寺庙的语言,通灵通圣,如果诗里还能带点宗教的色彩,就可定为佳品了。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把艺术分为四境,即疵境、稳境、醇境和化境。流畅的诗思,饱满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再加上诗人的品行和禅意,我认为许峰老师的诗歌,已到了醇境和化境之间,这是说得保守一点的,因为诗人还在不断求索中。他求索的,也不光是对文字唯美的追求,更是思想境界的修行与升华!比如以下这首诗,从哲理上升到禅味:

《拜弥陀寺》

佛照无疆亦有疆,凡尘处处隐苍凉。

善由心生自为佛,胜似梵音日绕梁。

这是诗人游弥陀寺之后的一些感悟。弥陀寺位于安徽省太湖县弥陀镇,是我国近代佛教领袖赵朴初的故里。诗人的故乡离弥陀寺仅四公里,回家时常去拜谒。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的一颗云水禅心。在网络上也有多人解读,大意是在游览了弥陀寺之寺,诗人面对苍凉的山寺发出的感慨,如果心中向善,人间何处不是佛,诗里有自省,也有诫勉的意思。作者身为政府官员,时时保持一颗善心,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文学是形象思维,不能像散文一样直接说出来,所以诗人澎湃的情感,必须有一个载体才能体现。这个载体就是“佛”,因为在所有人的心目中,佛就是慈悲善良的化身,托物喻意,以佛为寄托的对象,达到了空灵又有具象的效果。赵朴初不但是佛教领袖,也是一位诗词大师,据说中国的俳句,就是从他开始推动的。诗人常去朝圣弥陀寺,不但有诗人心灵的洗礼,也是诗歌路上的一次修行。他有一首在退休前写的诗,那种了去无尘、云淡风轻的心情表现得异常洒脱。并兼有道家上善若水,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哲学,令人荡气回肠又心静如水,也体现出禅的最高境界之平和:不悲不喜,不嗔不怒。他的世界是典型的二重世界,淡泊名利,却又重在贡献,用丰富的诗情,囊括了波澜壮阔的人生。

许峰老师写的诗大都以古风为主,题材也千变万化,但在粤港澳大湾区平台,笔者见到了他写的一首新诗,这首题目为《中国高铁咏叹》,是一首时间跨度较大的叙事诗,抒发了一个新中国的建设者、见证者看到祖国欣欣向荣、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出由衷的喜悦,在新旧交替的时代,诗情伴随着诗人的见证与回忆交融在一起。诗以叙述的手法,拉出一头长线,再以刚健、清新的笔调咏叹出自己的心声。在表现手法上,也写出了二元结构,镜像交替,简洁明快,如一组组蒙太奇镜头。诗中有若干个细节尤为动人:“突然/似有细雨从天而降/抬头一看/上铺一位老太太/抱着孙子向下把尿/正要发火/旁边几位乘客/已破口中伤/老太太忙不迭道歉/声音带着诚恐和惊慌/我想/也许她第一次坐卧铺/遇上孩子要拉尿/不知如何是好/无奈上演了不雅的一场/我对老太太说/你带孩子下来/我坐上铺/老太太连连作谢/几位恼火的旅客/这才停止了骂娘”。

毛泽东主席在和陈毅谈诗的一封信里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许峰老师深得此中精妙,所以作品意象飞动,气势磅礴,耐嚼耐品,引人深思,很有艺术感染力。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笔耕不辍,许峰老师的诗艺成熟,风格独特,清新自然,既接受了我国古代以来现实主义传统,作品深刻地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也吸收了浪漫主义的风格,想象大胆,瑰丽而惊奇,具有独特的个体风格。至今已在结集出版了《武都路133号》《留在绿色军营的记忆》《许峰获奖新闻作品选》《咏物悟道100首》等四部著作,因而也就在百花齐放的诗坛文坛,多了一抹亮丽的风景线!

——2021年9月26日写于中山

本文地址:http://www.naizai.cn/archives/1237

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由百科助手整理汇总,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生活技巧,行业技能,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特此声明!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