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上着上着,成了“新穷人”

今年一季度,咱的住户存款增加了9.9万亿元……

这个数多不多呢?

去年全年的数据是17.8万亿。

在「不消费」的人里头,有一类「有钱」但「不(额外)消费」的群体。

20世纪末,有个叫齐格蒙特·鲍曼(后面咱就叫他鲍曼了)的人就已经帮我们分析和诊断了,他们叫「新穷人」。

按照鲍曼的说法,「新穷人」具体指的是——

「消费社会里的穷人,其社会定义或者说是自我界定,首先且最重要的就是有缺陷、有欠缺、不完美和先天不足的——换言之,就是准备不够充分的——消费者。」

简单来说呢,「新穷人」就是除了花钱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没法儿参与社会提供的其他「更高级」的消费选择,没法儿积极有效地购买市场上商品和服务。

不知道为啥莫名有一种「贴脸」的感觉。

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新穷人」这个群体,时至今日他们还存在吗?

我会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新穷人」是怎么出现的?

咱这儿为啥也有「新穷人」?

「新穷人」如何自处?我们又该如何对待「新穷人」?

Part 1「新穷人」是怎么出现的?

关于「新穷人」的出现,咱得追溯一下历史了,毕竟鲍曼在20世纪末期就提出了这个概念。

20世纪80年代,是西方大政府(凯恩斯主义)到大市场(新自由主义)的过渡期,也就是强政府干预、充分就业逐渐转变成市场为大、自由竞争。

班上着上着,成了“新穷人”

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的凯恩斯主义时期,强调通过政府支出和降低税率来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这个时期,在生产模式上,主导模式是一个叫福特主义的。

它的核心特征是,生产高度规模化、组织化、机械化。

这种模式下,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被资本家管理和「监控」;当然啦,资本家的命运跟劳动工人也紧密相连,所以劳动工人同时「心满意足」地获得了身份认同。

班上着上着,成了“新穷人”

按照鲍曼的说法,这个时期之前都是生产型社会。

在生产型社会,劳动力在岗位上待着,为资本生产东西、实现社会价值、获得报酬。

那个时候,穷人就是没有工作的失业者。因为他们又没钱、又没获得社会认同。

1973年10月,阿拉伯国家跟以色列打仗,美国出来站以色列。

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了让支持以色列的国家「放弃抵抗」,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造成油价暴涨。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

石油的重要性咱就不多说了。

因为油价上涨,高度依赖廉价石油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就撑不住了,经济危机就来了。

班上着上着,成了“新穷人”

石油危机导致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出大问题,成本贼高,那时候国家干预也没用了,资本家也不乐意了。

班上着上着,成了“新穷人”

为了应对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资本决定把风险转嫁一下,「最好」的对象就是劳动者咯。

福特主义就从这个时候开始逐渐说拜拜了,大家开始往生产小规模化、专门化、灵活化方向走,主打的就是一个「弹性」。

这个时候,长期稳定的雇佣模式变成了短期雇佣模式,外包、灵活用工都出来了。

班上着上着,成了“新穷人”

社会不再讲究大批量的单一化产品生产,消费选择越来越多,资本家攫取财富从靠生产变成了靠消费(拉动再生产);只有成为消费者,才能获得所谓的身份认同。

劳动力不再被禁锢在岗位上,他们工作、交流、消费甚至攀比。

这时,社会逐渐进入消费型社会。

所以鲍曼那个时候说——

「今天的穷人是“不消费的人”,而非“失业者”,他们首先被定义为有缺陷的消费者。」

「新穷人」的存在,对繁华的商业街、琳琅满目的商品来说,是一种「辜负」。

我们可以看出来,「新穷人」的出现,是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性和消费主义共同「绑架」的结果。

嗯?咱现在好像也在被它俩「绑架」啊?

Part 2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这几年,劳动者想着搞副业、积累经验或是别无选择,企业为了「降本增效」,越来越多的灵活就业人员出现了。

目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员规模已经达到2亿人,占总人口数量近七分之一。

班上着上着,成了“新穷人”

2021年,我国有61.1%的企业在使用灵活用工,比2020年增加5.5%;其中,外资、港澳台企业和国有企业的灵活用工普及程度较高。

16~24岁的青年群体失业率在波动中创了新高……

班上着上着,成了“新穷人”

而消费在我国经济增长里头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当然,这跟发达国家那种70%+的比例还是有差距。

班上着上着,成了“新穷人”

所以,咱现在喊着扩大内需,方向肯定是对的,就是方式还得继续探索。

同时,咱也在被消费主义「洗脑」。

比如「你买的东西代表某种身份或者符号」「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女白领的第一个轻奢包包」……

它真的很会给咱创造一些本来不需要的东西。

然后我们也陷入了工作→领工资→消费的循环。

咱现在的「新穷人」,可能受过高等教育,在高档写字楼工作,却背着车贷房贷,可能还得养娃,是有所谓体面工作的「穷忙族」。

为啥咱跟欧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系大不相同,却有了「新穷人」这个群体上的交集?

这事儿可能还得接着说说历史,接上回——

20世纪90年代之后,西方国家觉得政府调控没啥用了,吵着要「自由」,逐渐进入新自由主义时代。

新自由主义有两个经济特征:两极分化(贫富差距)和全球化。

班上着上着,成了“新穷人”

「问题」就在这个全球化。

全球化让跨国公司进行产业转移,对应的是剥削自己的雇员+增加其他国家的雇员;它让我们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把「弹性」积累方式传递开来。

比如苹果实际上是吃到了全球化的红利,在全世界「收割」。

时至今日,我们看到,无产阶级是推动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领头羊,中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中坚力量;而「新穷人」的存在,却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一个「共同点」。

当然,时代还是变了;现在的消费需求跟鲍曼那个时候说的肯定不一样了。

咱说自己是「新穷人」,更像是一种对境遇的调侃。

调侃之后又该怎么办?

Part 3 「消灭」「新穷人」?

鲍曼认为,「新穷人」跟消费社会发展是不匹配的,他们最终的归宿是——「消失」。

班上着上着,成了“新穷人”

他提了两个角度,一个是「新穷人」要意识到社会地位啥的跟工资无关,一个是其他人也不要依据劳动者的收入能力来决定他的社会权力。

多少有点考验人性了。

不过我发现,大家对消费主义的陷阱,可能已经有些意识了。

凯度发布的《2023产品力营销白皮书》显示,81%的消费者在实施购买行为前会通过内容平台深入了解产品相关信息。在决策的时候,消费者平均会研究2.7个内容平台上的产品资讯。

可见大家对买东西已经变理智了。

班上着上着,成了“新穷人”

随着消费主义的影响弱化(消费欲望降低),那么想改变「新穷人」的境遇,关键可能在就业稳定(提升消费能力)。

国家已经意识到了,在帮着解决就业不稳定的问题。

而「新穷人」也可以发挥下主观能动性,采取一些行动摆脱这个阶段。

有两个方向——

1. 退一步

2022年,北上广深的常住人口全都下降了。

这里头应该有疫情影响,但生活成本高也是一个原因;总之,大家开始「逃离」一线了。

最近看到一个「蜜蜂效应」挺有意思,或许可以给咱一点启发——

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卡尔·韦克做过一个实验:把几只苍蝇和蜜蜂放在一个玻璃瓶里,平放瓶子,让瓶底朝着窗户。

结果,蜜蜂根据经验觉得有光的那边是出口,一直往瓶底撞,最后都没力气了死掉了。

而「无头苍蝇」到处乱撞,没几分钟就从瓶子的另一端飞走了。

所以,有的时候,过于相信自己or别人已有的一点经验可能没什么用,当敢于试错、随机应变的「苍蝇」也没什么不好的。

这么看,还没真正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其实没必要为了不想「跟风」考研而焦虑,毕竟学历贬值是真的。

2. 进一步

最近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一个《未来就业报告(2023年)》——

未来五年,全球新增工作岗位数量能有6,900万个,但同时也会有8,300万个岗位消失。

哦豁,还净减少了1,400万个。

AI掀起来的这场科技革命,可能会加速「新穷人」的消失,因为AI也会跟咱抢饭碗。

班上着上着,成了“新穷人”

面对数字时代可能带来的冲击,我们要做和能做的,就是不断学习。

班上着上着,成了“新穷人”

最后

青年人有「长衫」,中年人有「35岁危机」,老年人要防老,啥年龄段都有本难念的经。

不过好消息是,我们离西方那种形式的「消费社会」还有距离,面对中国版「新穷人」的挑战,还有时间和空间。

最后照例来个一张图总结——

班上着上着,成了“新穷人”

「很帅的投资客」的所有内容皆仅以传递知识与金融教育为目的,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一切请以最新文章为准。

参考资料: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三次石油危机对各产业链影响回顾分析——行业比较深度报告系列》

《福特主义的兴衰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

《新穷人的全球图景:三个世界的交集何以可能?》

《“新穷人”的消费美学与身份焦虑》

《程实:为何消费对中国经济格外重要|实话世经》

《我们正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从2022年统计公报看中国未来》

《当代新自由主义的肖像:1%人群收入的增长及其经济后果》

《数读|2亿人:谁在灵活就业?哪些工作岗位最“灵活”?》

《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2)》

《2023产品力营销白皮书》

《梁建章:北上广深常住人口同时下降,年轻人困局何解》

《2023年未来就业报告》《2023春季白领跳槽指数调研报告》

本文地址:http://www.naizai.cn/archives/16036

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由百科助手整理汇总,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生活技巧,行业技能,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特此声明!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