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鹄安知家雀之志哉:潘采夫对话杨早、王乃乾、杨一夫|CityLab城市演讲

鸿鹄安知家雀之志哉:潘采夫对话杨早、王乃乾、杨一夫|CityLab城市演讲

流动的城市记忆-沙龙

2023年6月17日及18日,36氪CityLab生活节在北京751D·PARK举行。在TED城市演讲单元,从事商业、建筑、文旅、文化影视等行业的企业家、学者、导演,登上“造浪”主舞台,分享城市、消费领域的变革与洞察,两场演讲&沙龙活动分别以流动的城市记忆、公共情绪与消费变革为主题。

在17日上午举行的以“流动的城市记忆”为主题的城市演讲单元,专栏作家、媒体人潘采夫,文史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研究员、阅读邻居读书会联合创始人杨早,青年导演、抖音博主“再营一口”主创王乃乾、杨一夫同台对话。 

在大城市拼搏和小城市生活反复被讨论之时,分别来自河南、四川、辽宁的专栏作家、文史学者、青年导演,以“鸿鹄安知家雀之志哉”为话题,探讨个人命运与城市选择之间的关联。

在离乡与返乡之间,“再营一口”选择回到老家辽宁营口,其创作的相关主题的微电影《家雀》获得了“FIRST青年电影展”超短片单元的组委会特别推荐奖。而杨早的人生走出了“鸿鹄”的轨迹,很早离开老家,并长期定居北京工作。对于他们来说,家乡与北京之间有什么联系?

鸿鹄安知家雀之志哉:潘采夫对话杨早、王乃乾、杨一夫|CityLab城市演讲

微电影《家雀》

以下是本场沙龙的对话摘要,经36氪编辑及整理:

潘采夫:

“再营一口”和杨早的城市轨迹完全不同,对于你们来说,家乡和北京各自意味着什么?为什么离开家乡?大家现在通过《漫长的季节》、《人世间》等影视作品,似乎对东北已经形成了刻板印象,营口又是有什么特点的城市?

杨早:

鸿鹄安知家雀之志哉:潘采夫对话杨早、王乃乾、杨一夫|CityLab城市演讲

杨早

北京的特点之一就是“各自表述”,有人说过,如果只在北京南锣鼓巷和798混迹的文艺青年,是体会不到北京的。我认为,在选择故乡与北京之间,每个人思考的本质,是城市规模能否与自身生活方式融合的问题,即多大规模的城市能与自身的生活融为一体。

前段时间,我受邀给关于沈从文的纪录片写推荐语,我写的内容是:沈从文用他的一辈子来返乡。其实,无论最终回没回到家乡,我们的一辈子都在返乡。离乡与返乡之间,存在着有趣的关系。如果只是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之中,不过是在怀旧。但是有了返乡的故事,记忆会化解、重叠,这是个人记忆转化为公共记忆的关键点。 

王乃乾:

营口是一个比较小的港口城市,文科生只有两次机会通过历史书认识营口,先后分别是天津条约和马关条约。现在大部分人是通过鲅鱼圈这个可以消费、娱乐的沿海城市,认识到营口。

从我们离乡与返乡的经历来回看,所感受到的是:无论在哪里生活,大家追求的是一种满足感。在北京的生活,是追求全面的深刻,追求每件事的意义感,比如去图书馆、户外,必须要喝一杯咖啡,需要抓紧时间找到一种仪式感;而在老家做的每件事,是片面、肤浅的,比如随时在海边遛弯、烧烤、喝啤酒,但是这种肤浅的状态,属于追求自然而然的满足感,这反而是北京生活期间,想尽办法追求的一种状态。经历几年被打乱的生活后,在北京,大家也许是在努力重写生活的状态;回到小城市,则是在放松的状态中,让生活重写自己。

杨一夫:

鸿鹄安知家雀之志哉:潘采夫对话杨早、王乃乾、杨一夫|CityLab城市演讲

杨一夫

我个人在北京和营口的生活状态有很多不一样的特点,在老家的状态会更舒服,很多在北京做不了的事情,比如通过电影去表达感受、故事,在家里都可以做。

潘采夫:

《史记》中刘邦有一句话,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句话像极了过去四十年的社会,从燕雀到鸿鹄,从家乡到都市。《家雀》和《城史记》的方向变了,鸿鹄安知燕雀之志,社会、时代、城市、我们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杨早: 

我个人其实比较喜欢那种“小规模的生活”,比如我到苏州、杭州、无锡,看到一些人在巷子里生活,开书店或者其他文创类型的小生意,从他们的状态可以感觉到,只要生活是自给自足的,即使在小城市,也可以活出鸿鹄的状态。

在文学、影视作品中,我认为不应该通过城市的符号来分类京派、海派作品,胡同、霓虹灯、车水马龙的场景,也不能算作标准的北京或上海的城市符号。这些作品需要关注到,不同的人在城市中,不同的命运。有了这些内容,我们对城市的想象就会丰富和立体。 

王乃乾:

鸿鹄安知家雀之志哉:潘采夫对话杨早、王乃乾、杨一夫|CityLab城市演讲

王乃乾

在营口,家长希望孩子走出去,是一个共识。现在经常被提起的东北文艺复兴,我认为内核其实就是这种“离别感”。当我离开东北的时候,再反过来看东北给我留下来的苦难的东西,还有那些留下的记忆,其实反而会得到一种安慰感。所以,东北文艺复兴给我们传达的是那种安慰的状态。

鸿鹄实际上是一个层级上的碾压,但我们理解这个问题的一个角度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几乎没有井底之蛙了。最后决定谁是鸿鹄、谁是家雀,是一个结果判断过程的状态。大家都想通过去大城市闯荡,来换得更好的生活。有些人有所成就,可以说自己是鸿鹄;有些人返乡,可能就变成了家雀。我到目前为止的人生,最精彩的故事、经历都是在北京发生的,北京发展的一些红利我也得到过,但当下,我更愿意回到家去做一只“家雀”。

杨一夫:

我在北京的经历与乃乾相反,在北京工作生活是特别难的状态,最后只能回到老家。但是现在通过电影,总感觉我与北京的故事似乎还没讲完。

潘采夫:

鸿鹄安知家雀之志哉:潘采夫对话杨早、王乃乾、杨一夫|CityLab城市演讲

潘采夫

20世纪的一个文学主题,就是“在北京想故乡”。很多人想起故乡就觉得口水长流,但真回去住几天,可能会有被整个社会关系吞没的感觉。我们老说,生活在远方,意思就是你需要跟某种生活保持一种距离感。在北京也是如此,我们有时候会觉得现在生活枯燥、乏味、平庸,看见的是固定的生活、工作、人际关系,这也是可悲的,因为如果跳不出来,不管在哪里,都会是一个平面的人。

中国几千年来有成就的人,都是处在离家和返家的路上。幼年时期,家里找人给我算过的卦,鸟窝里飞出金凤凰,脚踩两只船,像一生的隐喻。长大后才意识到,所谓的两只船,非个人情感,而是老家与北京。

最后,借巴尔扎克的巨著《高老头》中的一句话鼓励在场的年轻人,书中的拉斯蒂涅用欲火炎炎的眼睛望着灯火下巴黎的富人区,大声喊道:巴黎,现在让我们来拼一下吧! 

以下为36氪的长篇报道,内容为“再营一口”返乡拍摄电影的故事:《逃离北京的Gap year:拍电影、获奖、撕掉精英标签 | 城中人》

鸿鹄安知家雀之志哉:潘采夫对话杨早、王乃乾、杨一夫|CityLab城市演讲

作者|宋虹姗

本文地址:http://www.naizai.cn/archives/20081

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由百科助手整理汇总,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生活技巧,行业技能,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特此声明!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