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童趣的诗句,描写童趣的诗句四个

六一儿童节,古诗文8则,看看古代的童心童趣

“童”这个字,商代甲骨文就有,指的是奴隶社会的男性奴仆,到了后来,能够帮助成年人做点事情的孩子叫做“童”,而青年的随从奴仆叫做“僮”。

有时候童僮不分,比如金童玉女,原本是道教神仙中品级较高的青年神仙,到后来成为了传说中王母娘娘和大神的幼年随侍,也形容世间长得可爱的富贵家的孩子,也有做用于般配的婚姻新人。古代的婚配,男女年龄很小,女性在13岁,男性在15岁。

实际上儿童这个概念,在当今的国际社会也有多种划分,一种是零到十八岁的成年人,一种是医学上零到14岁的未成年人。儿童节的起源,是纪念在二战中死难的16岁以下的孩子,保障战争中孩子的生存权。

在我国,儿童节对儿童的定义是十四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但是在成年人的心中,大约20岁之前,都可以模糊为童年和少年,因为注重那种心理感觉。

虽然儿童的涵义,在国际和国内,从古到今,都不算特别有年龄标准,但是几乎所有的成年人,在儿童节,都会自发回忆自己的童年童趣,因为那是人生最天真向上的时段。

儿童节是儿童们狂欢的节日,也是成年人缅怀童年,保有童心的日子。

那么中国古代有没有特定的儿童节呢?没有,但是中国从上古社会就传承的文明延续,提倡全社会尊老爱幼,实际儿童在很多时候,是处于被保护的地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人总结了中国的重大节日,其实都包含儿童快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春节,那是给孩子放假玩乐的时期,童言无忌,过年三天无大小。

比如上巳节三月三,带着孩子踏青放风筝耍秋千。

比如端午节,带着孩子看龙舟,穿虎头鞋,戴虎头帽,儿童斗鸡斗蛐蛐,都被允许。

比如中秋节,中元节,都会带着孩子游玩,看月亮,放河灯。

从历史上,大约唯一中国是保留着最早童谣的国家。这也可以看到中国人对于童年的重视。

“天将大雨。商羊鼓舞。”先秦 · 无名氏《鲁童谣 》

在先秦的农村,小孩子们时常聚集在一起,他们仿照自然的鸟类动物的腾跃,也从乡村巫师或者成年人的断碎言语中,获得灵感和想象。比如有一种鸟叫商羊,只一只脚在跳跃,他们就仿照这只独脚鸟,唱着天要降大雨了,商羊鸟在蹦跳起舞。这或者是当时巫风和民谚使然,而被孩子们强化,而果然也经常应验。

后来齐国国君看到这种怪异的鸟,去问孔子,孔子说,赶紧让人们修沟渠堤防吧,果然,大暴雨泛滥,齐国有备无患。

在先秦或者更早的上古时期,孩子因为最接近自然,被赋予了可以感知自然变化和王朝兴衰的的某种特殊魔力,收集流传下来的童谣,也往往应证了这两点。有人会说,难道不是大人教的吗?可是儿童会根据自己的敏感过滤那些不合适不喜欢的东西,留下来传唱的,强化了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喜好和感应,或者只是因为上口,但都被有心人记录下来,作为一个时代的佐证。其中孩子的单纯天真被强化,也就使得这些童谣,被赋予了更强烈的预知意义。

这里的童趣,当然就是模仿动物,那只一只脚的鸟,或者是从暴风雨中穿行而来,湿漉漉的水汽,疲惫地蹦跳,孩子并不能预知危险,但可以描述效仿状态,也给大人提了醒。

“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论语》

这是论语中最抒情舒缓的句子,简直如诗,后人也当做论语中的诗。

说的是上巳节三月三左右,带着最新的春天的衣裳,成年人五六个,孩子六七个,一起去沂水边洗沐,然后在高台上吹干头发,换上衣裳,大家一起歌咏,尽兴回来。

这上古的风俗演变成三月三或者踏青,都少不了孩子的身影,甚至很多家庭将这天当做儿童的节日,带着他们出去挖野菜,划船,放风筝,在春光中,亲子和自然互动,其乐融融。

这里的乐趣就是几个孩子一台戏,被大人浩浩荡荡带着游春,先是山野踏青,而后河水洗澡,一起在高台吹风,想必这天过得极其轻快。

这里也有可爱的节点,近水玩耍,必有大人呵护,好歹五六个大人,照看六七个孩子,这孩子们想必是最快乐的时段,叽叽喳喳,翻爬滚打,又被河水洗干净拎出来。大人们可是累并快乐着吧,想必吟诗的时候,这些孩子们已经睡着了,不影响大人的诗性。

“上通天台,舞八岁童女三百人,祠祀招仙人。祭泰乙”。汉朝《三辅黄图》卷五

汉武帝崇尚神仙,祭祀太乙真神。

在宗教活动中使用儿童,可能并非开始汉朝,而是有着悠久的上古巫风。比如传说,秦始皇的方士徐福,就有八百童男童女,这里使用如此广泛的儿童,肯定有贩卖人口,将孩子当奴隶的嫌疑,据说这些未成年人后来是扶桑国的祖先。

不过汉武帝天台上的童男童女,那是等同神仙一样奉养,皇家制度虽然严格,但是也不会过分奴役,因为还需要这些孩子的歌舞灵气,来招引太乙神的光临。

要的就是这些孩子纯净的心地,灵动的歌舞。

孩子的模仿能力超强,这些仙美的歌舞被他们演绎,虽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照样感动着观众。

至今孩子们的集体歌唱和歌舞,仍旧是最好的天籁。当他们唱着李叔同的《毕业歌》时,他们未必明白歌词的含义,但是却成了一代又一代人,回忆的经典,那用纯净的童声唱出的离别,比成年人更有打动心灵的魅力,让他们缅怀童年和少年。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 · 贺知章 《回乡偶书二首 其二》

85岁的贺知章,终于得到皇帝唐玄宗的允许,告老还乡。他已经从帝国高官转化成一位仙风道骨的老道士,鹤发童颜,白发飘飘。

36岁贺知章考中的是进士中的状元,而36岁前的大部分时光,他是在家乡绍兴度过,这里有他的童年少年,有他曾经渴望外部世界,建功立业的好奇,几十年过去,头发白成这样,他才踏上家乡故土,一口乡音难改,听见熟悉的家乡话,他有叶落归根的欣然。

村里的小孩子,围绕着这个慈祥白发的老人,宛如天上下来一位神仙。贺知章应该此时是穿着道袍而不是官服回乡的,雍容的气度,慈祥的外表,吸引村中的孩子们。

儿童们看见了,围绕着他,老爷爷,老爷爷,你是从哪里来的呀,你要去哪里呀?

这是真实的孩子的心理,和孩子气的欢喜,善良,热情,好奇,一如他当年。

他悠缓的脚步,不是过客,是归人,他该如何像这些孩子说起自己的生平?

等闲你们白了少年头,就知道我是谁了吧。我是游子回乡,此乡归处即心安。

我喜欢这首诗里孩子的好奇,贺知章同样喜欢,那对着世界单纯稚嫩却又蓬勃的眼光,他最爱,因为那是他的延续。他带着不灭的童心童梦归来,也愿望这些孩子也如此。

是贺知章在位时,为大唐发掘了李白,所谓李白身上的仙气,实际是一颗不为世俗掩盖的童心和赤子之心,因李白,大唐有着更多的朝气浪漫,留在历史画卷中。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盛唐 · 李白 《杂曲歌辞 古朗月行》节录

率真无拘的童年,充满想象力的童心,奠定了李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的一生。

小时候不知道月亮,只觉得它像白玉做的盘子,所以就以为天上挂着白玉盘。

有疑惑是王母娘娘的镜子,放在白云飞驰的青天上。

孩子的想象媲美科学家,从宏观的宇宙上来看,月球悬浮在半空,若有造物,是谁制造了它,或者真有广袤浩大的神,它不过是王母娘娘梳妆台上的镜子。只是人类的视角和蚂蚁一样小,谁能看清神的模样?

如果还有想象,月亮是有宫殿吧,那团团阴影,一定是天上桂花树,有仙人坐在树上。那月宫中的白兔子日夜捣药,去问嫦娥,有没有人共吃晚餐?

月球现在已经有人类登临,虽然荒凉,但是仍旧是一片待开发的土地。也许一两百年后,就有人在月球上居住。小孩子的梦想,往往会被时间验证。

不得不说李白这首诗唤起多少人的童心童趣,我有理由相信,李白的童年,身边一定有着宠爱他的祖父和父亲,所以他能够自在玩耍,豪放想象,拉着大人的衣服,指着天上的月亮,那白玉盘好大哦,没有严厉的父母制止他,相反是在宠爱和鼓励。

在李白的诗里,我们看不到来自家庭的压抑,所以我常好奇,李白有着怎样的长辈和父母,保有他如此饱满的童心?

“笑看儿童骑竹马,醉携宾客上仙舟。

当家美事堆身上,何啻林宗与细侯。”唐 · 白居易 《赠楚州郭使君 》

竹马起源于先秦,是孩子小时候因地制宜的玩具,这是古代部落国家战争所需,培养孩子身体强健,可以熟悉马匹。

通常是用一根竹子,前头有竹木编织的马头模样,儿童跨立在上,一手执竿,一手挥舞柳枝竹枝做成的马鞭。条件好的,可能还会在竹竿尾部装上木轮,类似滑板,这样便于孩子学会奔跑,骑马,平衡,竞争。

《后汉书·郭伋传》:“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 ,有 童儿 数百,各 骑竹马 ,道次迎拜。”

说的是汉朝渔阳地处边境,饱受匈奴的骚扰,一听到郭伋将担任渔阳太守,当地的百姓带着孩子们前来欢迎,几百个孩子骑着竹马,用最热烈的诚意欢迎郭伋,表示愿意追随,保卫家园。后来用孩子骑竹马欢迎欢送长官,成为赞美地方长官的政绩之谈。

那么唐朝的诗里,为什么竹马特别多?李白说“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很简单,唐朝时期尚武,几乎家家都有当兵的,当兵首要就是要学会骑马,而且唐朝早期募兵制度很是奇特,是自己买马参战。所扶桑国花是樱花,人是武士,这也是从唐朝学来的,男孩子要有上战场的勇气,女孩子负责貌美如花,坚贞守望。

所以白居易时代,乡村小孩子骑着竹马一起迎接地方长官,也是常事。

当然这要地方长官的实在政绩说话,因为率领小小预备役迎送长官,也应该是一件需要协调的集体活动,表达对地方长官的爱戴和感激。

对于好动的小男孩,骑竹马是对他们身体的锻炼,精力的释放,是他们最爱的游戏之一。如果是集体活动,那就真的好壮观热闹呀。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南宋 ·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

宋朝重文轻武,孩子们的童年过得更加安逸。

这是晚春早夏,梅子初算,芭蕉初绿,庭院绿荫,显示这里中等人家,恬静安逸。

大人们在家午睡,小孩子留在庭院中,风吹起洋洋洒洒的柳絮。

估计男孩子女孩子都有,他们追着柳絮,用手捧着团团白色柳花,吹来吹去,这是类似蒲公英和肥皂泡一样的乐趣,好歹可以练就肺活量和口齿伶俐。

虽然古人也不乏过敏的,但是这样半天然地玩耍,或者能让孩子适应柳絮,形成免疫力,也未可知。

总之杨万里的童年是在乡间和清寒的父亲一起度过,他这样放养自己的儿孙,有着他自己教育孩子特殊的方法。至少他没有太娇惯,也没有太约束孩子。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村居》

这是明朝写的童趣的诗。非常活泼,实际上也和现代孩子的童年相近。

二月的天气,东风徐来,二月春风似剪刀,正是水岸杨柳最清新的绿色时。

孩子们好动,仿佛不畏春寒,上学回来,就已经约好放风筝。

这首诗寥寥数笔,却让人代入感强烈。有多少孩子等着放学,就是要和小伙伴一起尽兴玩耍,好奇着各种好奇,风筝季节,岂有不放风筝的道理?看谁的风筝又大又好,实在没有好风筝的,也要央求父母做个竹子简易风筝,好比比谁放得高吧。

那是孩子的翅膀,要像鸟儿一样在天空翱翔。

六一儿童节,固然是当代一个节日,强化了对孩子的关爱,实际是很自然的,也是对古老爱幼文明的传承。倾听孩子的声音,带着孩子出去游玩,领略山水,触摸更广袤的天地自然,观察孩子的成长,保持他们对外部对未来世界的好奇,也是对大人又一次精神的洗礼。缅怀童年,保持童真,保养童趣,成人通过这样的节日,心理造调适得更加柔韧宽容,将社会打造成更适合孩子的健康成长。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本文地址:http://www.naizai.cn/archives/2725

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由百科助手整理汇总,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生活技巧,行业技能,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特此声明!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