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背影》赏析,朱自清散文《背影》评价

描写亲情的文学作品不在少数,甚至大部分的文学作品多少都与家庭有着关系,而中国有一个长久传承下来的用于思亲的文化符号,“游子”。这个词指的就是那些漂泊在外地想家人却又见不到的奔波者,正因为不在家庭,没有了家庭事务的困扰,充斥在他们创作的关于家庭的文化作品中,最多的还是表达纯正的思念之情。

比较著名的此类作品可以列举出不少,比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的《水调歌头》。其实这些古代诗词对这种思念的表达还是比较婉转的,往往是通过外界的事物或者是其它的手法曲折的表达出情感,这样的表达方式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太过直接的情感表达往往不被人们所喜爱,必读婉转的透过一个事物来寄托这份情感,才能使这份感情显得深沉,或许这就是我们的文化,大家都不善于直接的表达,所以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写景物是大大多过写人物的。而现代的,也就是现在的中国文学,已经差不多和国际社会完全接轨了,什么意识流写法,都市文学,用来做商品的武侠奇幻小说,和仍被坚守着的乡村文学,这些构成了现代文学的大概模样,从中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学的影响逐渐式微,人们更加倾向于直接一点的内心表达。其它方面的不是我们今天要谈到的,今天我们讨论的只是与亲情有关。

来看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怎么表达好亲情的,作为中学的课文,《背影》简单,易读,没有曲折弯绕,也没有借景抒情,作者很直白的表达了对已多年不见的父亲的思念之情。不过也没有说的太直接,对这篇文章的定位是回忆性散文,作者主要还是用的白描手法,和记叙手法来描述多年前“父亲”送“我”上火车的那件事,而且全篇下来也没有直接对父亲表达情感的语句,最多的也就是结尾的一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虽然从中可以看到作者对父亲的思念,这也不是外发的表达,而是内心化的表达。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对于越是关系显明,越是熟悉的,去描写,都是可以用很简单的语句来完成的。因为不需要交代故事背景,人物背景,单单要考虑的只是用哪个事件,哪个事物去作为载体来传达出这样的感情。

所以文章的题目《背影》,它当然指的是一个具体的事物,“父亲远去的背影”,不过它也可以被理解为一个意象,就如同李白的《静夜思》,“月亮”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事物,还承载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那么“父亲远去的背影”不仅仅是朱自清先生记忆中的一个画面,其中还被寄托对多年未见的父亲的深深思念。

简单,真诚,再结合朱自清先生的为人,更可以感受到从《背影》这篇文章后所传达出来的力量。里面还有一段后来很有意思的片段,朱自清在白话文运动,新文化运动中提供了一份重要的力量,他是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但越到晚年越可以看到他“血液”中传统的旧,宁愿受饿,也不愿吃美国人的救济粮,以生命的代价守住了作为读书人的气节。可是做了一辈子学问,读了一辈子书的他,谁知晚年竟会这样的死去,这不是正与他父亲的晚年正相吻合,年轻时走过不少的地方,做成了不少的大事,谁知老境竟会如此的颓唐。而当年作者还暗笑父亲的“迂”,那么为了守住读书人的气节而去饿死,那这是不是也是一种“迂”呢,从朱自清的晚年能看到他父亲晚年的影子。

充足的情感寄托会让一篇文章充满诗意,这样的文章也不需要太长,言尽即止就行,《背影》就是这一类的经典范文。其实越是去描写熟悉的人,就越难以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语句来表达内心的想法。可以试着结合一下描写他和你都经历或熟悉的事和物反而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因为其中的情感是真实的,即使这里的情感只是作为文章的填补和补衬,读者同样的也会被这真实的情感所触动。举个例子,陈奕迅演唱,黄伟文填词的歌曲《单车》,最后一句歌词“任世界怨我坏,可知我只得你,承受我的狂和野”看起来已经有点肉麻了,但我爸就对我说过一句“出了这个家,就没有那么多人惯着你了”,后来发现确实是这样的,这句歌词其实很真实。

本文地址:http://www.naizai.cn/archives/3357

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由百科助手整理汇总,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生活技巧,行业技能,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特此声明!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