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教案,滕王阁序教学反思简短

从 1982 年元月我从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商丘师专工作,到 2000 年 5 月商丘师专与商丘教育学院 、商丘师范学校合并升格为商丘师范学院,我在商丘师专整整工作了 19 年。这 19 年,正是我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是我艰苦奋斗,能时时体会到温暖、激励的一段生命历程,它将让我永志难忘。

一、初到师专,我体会到了家一般的温暖

我是河南大学中文系 1977 级学生,因是 1978年 3 月初入学,所以到 1982 年元月毕业。毕业分配时原则上是回本地区工作,但当时河南大学中文系先按历年考试成绩排出前 30 名,说要分配到省直高校工作,我侥幸名列其中,又因为家乡周口地区当时还没有省属高校(周口师专几个月后才成立),所以被分配到临近地区商丘师专工作。拿到派遣证的第二天,记得大约是元月 10 日左右 ,我就和王树林一同乘火车来到商丘师专报到。学校领导特别热情,但由于我们报到较早,宿舍尚未打扫,故安排我们先到文化路口的红卫旅舍住下。两天后,来自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师大的毕业生大约是 26 人,都陆续报到啦,学校为我们都安排了宿舍,学校和部门领导都陆续到宿舍来看望我们,一时好不热闹。当时商丘师专才刚刚成立不到半年,校领导还是商丘师范大专班的领导,校长是张兆坤,副校长是王业振和戴鑫。我自然是被分到中文专业任教,当时还叫语文组,组长是李明若和赵德润老师。语文组的老教师有葛润林、徐立、孟庆伦、谢其禄、范尚信、姜明德、马玉山、郝蜀山、李正平,还有一位是从鹤壁师范大专班 77 级毕业的青年教师张力群,他比我们早来 1 年。和我一同分到语文组的新教师除王树林外,还有陈华光和谢景和,我们 4人都是河南大学中文系 77 级同学,被分配到一间有 30 多平米的大房间中。老教师轮流到我们的宿舍中探望,嘘寒问暖,介绍学校情况,特别亲切热情。

到了 2 月份,商丘师专领导班子成立啦,党委书记由商丘地委宣传部长常俊英兼任,副书记是刘济生,校长由商丘行署副专员张静文兼任,副校长是王业振和孙廷俊。语文组成了中文科,李明若、赵德润老师为负责人,唐志献为文科(含中文科、英语科)党总支书记。到 1983 年 9 月,师专领导班子又作调整,刘济生为顾问,许登文任党委书记,王瑞雨任副书记,王业振任校长,赵德润、孙廷俊任副校长,李明若为中文科副主任(后任主任)主持工作,徐立为副主任,葛润林为党支部副书记。

在初到师专的一两年内,有一件让我特别温暖的事。1982 年 7 月,我爱人从河南农学院牧医系毕业,师专领导为解决我的后顾之忧,特意与河南农学院联系,要求把我爱人分到商丘来。我爱人被分到商丘地区后,当时学校组织处许登文处长多次到地区人事局交涉,但因意外原因,地区人事局却将我爱人分到商丘县,商丘县又将她分到张阁乡。学校领导很关心这件事,就派曾经担任过商丘县教育局局长的戴鑫校长到商丘县协商,将我爱人改派到商丘县城关一中,并商定 1 年转正后调往师专。1983 年秋,校领导果然把我爱人调到师专来。因当时大家专业观念都很强,我爱人在师专没有对囗专业工作,不久又在校领导帮助下调到商丘教育学院生物系任教。这件事前后拉扯两三年,让我深深感到了领导的关心和组织的温暖。

当然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领导和老教师的关怀,年青同事之间的关心帮助,也无处不在。当时我们语文组和中文科的两位领导,都特别关心我们,分课时耐心征求我们的意见,刚开始时因工作需要让我教现代汉语,1 年后根据我的专业爱好,又让我改教中国古代文学。李明若和赵德润两位老师,作风都很民主,记得当时每年都要给每位教师写工作鉴定意见,他们两位领导将鉴定意见写好后,亲自到每位教师家中宣读,问可以不可以,直到每位教师都满意为止。

葛润林老师是建国前扛过枪渡过江的老党员,又是北京大学 1960 届毕业生,但他一点儿架子也没有,逢年过节总是偷偷往我家厨房里送点儿好吃的东西。一位青年教师打球时塑料凉鞋带子跑断啦扔在球场边,他就偷偷拿回家在煤火炉子上用铁片烤烤粘粘再拿回来。徐立老师见我爱人分配工作不顺利,就主动领着我到地委宣传部长常俊英家中反映情况,常部长当时兼任师专书记,也是特别热情关心。我深深感到当时的老领导老教师都特别纯朴善良和真诚。

至于我们这些刚到师专的青年教师,更是情同手足,无话不谈。比我们早到 1 年的张力群老师性格豪爽,经常组织大家小聚,几盘小菜和几瓶白酒,就让大家热血沸腾,找到了亲兄弟一般的感觉。

二、师专时条件艰苦,但校风教风学风特别好

我刚到师专时,学校只有 1 栋教学楼,2 栋家属楼,学生有七八百人,教职工 100 人左右。平时教师都在宿舍里备课办公,周五下午政治学习时集中在学生餐厅里开会,各人搬着各人的椅子。记得教室紧张,1983 级学生是在临时搭建的简易房里上课。我们 77 级毕业生刚来时两人 1 间宿舍,虽然简陋,还算是正规房子,到 78 级毕业生分来时,学校只好在西院墙边搭建一溜简易房子安置他们。

到 1989 年以后,条件逐渐改善,多数教师搬进了家属楼,各科都改为系,有了自己的办公室,但办公室里也只有几张办公桌,几张木连椅,围着两张乒乓球案子开会。校领导都集中在两排由旧教室改造的平房里办公。

师专时条件虽差,但校风教风学风一直都特别好。

说当时校风好,主要是指干部的工作作风和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貎好。当时领导干部人数较少,学校领导只有 5 个人,书记、校长抓全局,副书记抓学生工作,两名副校长 1位抓教学,1位抓后勤。当时领导干部都很廉洁,工作很敬业,王瑞雨书记就是一位典型代表。他抓学生工作,几乎叫得出全校每个学生的名字,与每届学生都相处融洽,真正关心爱护他们。他家里孩子多,生活一直很困难,但他却特别廉洁。他曾经负责招生工作,也曾有人给他送礼,但他一概拒收,硬送到家里的,晚上给人家送回去,离得远的实在送不回,就折成现金给人家寄回去,买一些不当用的东西,只能使他更加困难。虽然困难,但他精气神儿十足,人格风范就足以感动很多人。

赵德润老师刚开始时是我们语文组和中文科的负责人,主抓学生工作。当时学生每天都要出早操,赵老师住在地区人民医院,离学校有 10 多里。他每天早晨 5:00 就起床往学校赶,骑个破自行车,冬天连个手套都没有,但他日复一日,从不间断,跟学生一起跑步,检查出勤人数。

1995 年,学校主要领导做了调整,商丘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政文到我校任党委书记,周口师专副校长王新民到我校任校长。当时学校的办学条件已大为改观,但两位领导仍然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作风。王政文书记曾经担任过县委书记,工作能力特别强,对教师特别尊重,每次见到我总是以老弟相称,握手致意,关怀备至。王新民校长谦逊务实,作风民主。两位一把手相处和谐,艰苦创业,最后终于完成了学校专升本的宏愿,可以说是学校发展的最大功臣。

师专的教师也都很敬业,师德师风和教风特别好。葛润林老师北大毕业后被分配到外交部亚非研究所工作,但他后来响应国家号召,自觉来到河南商丘任教。师专成立时,缺现代汉语课教师,他虽然是江苏淮阴人,乡音较重,但仍然主动承担起现代汉语和普通话的教学任务。后来现代汉语课有人教了,逻辑课没人教,他又改教逻辑课。我刚到师专时教现代汉语课,经常听他的课,也经常到他家里去,看到他办公桌前的破藤椅上放着一个大棉垫儿,他整天坐在那里学习,就像高僧打坐一样。他对学生要求特别严,每年都有学生因逻辑课多次考试不及格而毕不了业。有一次,我到葛老师家里为一位学生求情,他非常真诚地跟我说:“增文呀,他考试不及格,我硬给他及格,这不是害他吗?”他那认真而诚挚的眼神让我立即汗颜。记得 1987年要评职称,老教师晋升职称可以免试外语,但他强烈要求考外语,这在老教师中是独一位。后来他退休后,我还经常去家里看望他,见他 80 多岁时还坚持读英语书。2014 年,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张炯教授来商丘师院文学院讲学,张炯教授给我说葛润林老师是他北大的老同学,我立即将葛老师请来与他相见,共进晚宴,他们相谈甚欢。葛老师的老同学有不少是国家学界和政界名人,葛老师当年若是不主动离开京城,其事业成就肯定也会更高,我既为他惋惜,又被他感动。今年春天葛老师不幸去世了,因疫情原因丧事简办,他家人和单位都没有通知我,过后多日才有人告诉我,我十分悲痛。我虽然并不完全认同葛老师的所有行事,但我非常敬重他。我认为他是一位非常纯粹而高尚的人,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只能仰而望之。

至于师专教师的讲课认真,我想举赵德润、刁克昌两位老师的例子。赵德润老师当年给学生讲王勃《滕王阁序》,全文及注释都能背诵下来,声音抑扬顿挫,激情澎湃,让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刁克昌老师教历史课,后来担任历史系主任。我曾听过刁老师为中文专业学生讲中国古代史,全堂脱稿讲授,很多人名、地名、数字都烂熟于心,板书自如,整整一堂课,我没有见到他看一眼教材和教案,当时就让我十分惊叹。这样敬业的老师,怎么能教不好课,怎么能不受学生尊敬呢?

师专学生的学风更好。当时招生人数少,能考上大学的简直是凤毛麟角,所以当时的师专生其文化程度绝不亚于现在 211 大学的本科生。因当时学生少,中文专业每年只招一两个班,所以教师对学生管理的特别细特别严,学生早晨和晚上都要集中在教室上自习,辅导员和班主任要跟班检查。平时上课都要点名,学生听课要认真记笔记,考试时监考特别严,特别是学校的巡考人员是真抓真管。当时我们还埋怨这是中学式管理,但就是这种中学式管理管出了良好的学风。我后来改本科生的试卷,感到其答题水平还远不及当时的专科生。

正因为当时校风、教风、学风好,所以师专19 年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许多往届毕业生多年后见到我非常骄傲地跟我说,他们当地的许多重点高中校长、教学名师都是我们师专毕业的。据我所知,永城一高原校长梁珍,柘城二高原校长付永清,睢县一高原校长刘广运,他们都是在省内很知名的高中校长;河南农大附中王子亮老师,商丘-高竞霞老师,是河南省教学名师;商丘六中副校长陈侠老师,商丘回中马庆强老师,年龄不过 40岁左右,都已是正高级职称;他们都是我们商丘师专中文系毕业的校友。洛阳师范学院副校长赵海彦,商丘师范学院原副校长程印学,还有我们商丘师范学院人文学院的不少教师,都是我们师专中文系毕业的,他们后来又读了本科、硕士、博士,现在都成了知名的专家教授。当然还有不少师专校友,毕业后担任了地方党委、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还有不少成为了著名的作家、记者、文化学者和企业家,这里不再一一罗列。我真为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三、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师专中文系教师队伍中走出很多名人

前面已经写到,我刚到师专时,中文专业有11 位老教师,5 位 77 级新教师。之后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从 1982 年 7 月到 2000 年 5 月,先后到师专中文系工作的教师有:宋立民(1982)、马传卿(1982)、张来民(1983)、寿静心(1983)、孙宏亮(1983)、贾占平(1984)、殷莲英(1984)、贾庆阁(1984)、郭跃峰(1984)、耿占春(1985)、彭国栋(1985)、左怀建(1985)、胡继领(1986)、孙海芳(1986)、刘洪生(1986)、郭德民(1986)、杨剑(1986)、牛兴(1986)、刘殿显(1989)、乔俊杰(1989)、张凤刚(1989)、吕文凯(1990)、朱向群(1990)、庞可慧(1991)、何学军(1992)、魏少华(1993)、张清民(1993)、许锦云(1994)、乔广礼(1994)、李铁(1995)、刘培育(1995)、杨春风(1997)、周引莉(1997)、李艳丽(1998)、邹琨(1999)、宁智锋(1999)、吕少萱(1999)、谢书民(2000)。前后在商丘师专中文系工作过的教师大约有 54 人,这其中有不少教师先后调出,师专中文系教师最多时也没有超过 25 人。

在师专中文系任职过的教师中,后来有不少成为国内名人。

耿占春老师在师专中文系工作时间最短,1985年从商丘县调入,1986 年即调入河南文联理论研究室工作。后来他的名气却最大。他是全国著名的诗歌评论家,主要从事诗学、叙事学研究。著有《隐喻》《观察者的幻象》《话语和回忆之乡》《叙事美学》等。现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新诗研究所研究员。

张来民老师在师专中文系工作时间也不长,1983 年从河南大学毕业分到师专来,1986 年即考入河南大学攻读文艺学硕士学位,不久又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后任中国教育报社编辑记者,中国改革报社副总编,中国发展出版社副社长,中国出版协会副秘书长兼线装书局副总经理、副总编辑、中国出版年鉴社社长、执行主编,中国企业报社总编辑兼常务副社长,中国企业新闻网创始人、首任董事长,现为美国美中时报总编辑。他是我国出版界和报界一大名人 。

寿静心老师 1995 年调入中华女子学院,后任该校汉语国际教育系主任,教授,2006 年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长篇小说《迷旎花园》《活着,为自己快乐》《大家小事》《大沙河畔》等,成为一名著名小说家。

王树林老师在师专中文系工作时已是著名教授,商丘文史研究专家,在侯方域文集整理研究方面卓有建树,曾先后任中文系副主任,党支部书记,师专校长助理兼图书馆馆长。2001 年调入南通大学文学院工作,任古籍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其《侯方域全集校笺》(全三册)由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年出版,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他可称得上是全国最著名的侯方域研究专家。

宋立民老师在师专工作时已是远近闻名的风流才子,他是一位天才演说家,其杂文写作、书法、乒乓球都堪称一绝,是最受学生追捧的明星教授。2002 年调入岭南师范学院工作,任人文学院新闻系主任,学报主编。其杂文《清明祭》获全国“我最喜欢的 20 篇杂文”奖,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杂文百年经典》。

张清民老师 1999 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文艺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不久调入河南大学文学院,现任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3 项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 2 项,学术专著有《学术研究方法与规范》《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文学理论》《话语与秩序——20 世纪 40 年代中国文学理论形态研究》《艺术解释的向度》等,其论文《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百年发展与成功经验》发表在顶级期刊《中国社会科学》2021 年第 4 期。张清民是商丘师专中文系 1987 届毕业生,也是后来师专教师队伍中学习最勤奋、研究成果最丰硕的著名学者。

魏少华老师 2006年任商丘师院新闻系副主任,2011 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攻读新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调入上海体育学院工作,现任该校传媒与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交媒体话题功能及其热点话题扩散研究”,著作《社交媒体“话题”功能研究:基于对话理论的视角》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9 年出版。魏少华教授可以称得上是国内体育新闻界一位很有灵气的学术才女。

当然在商丘师专中文系工作过的这 50 多位教师,个个都很优秀,都是我的亲密同事,他们各优其优,各美其美,特别是有不少教师虽然取得了教授职称、博士学位,仍然坚守岗位,努力奉献,更是令人敬佩。他们都是我心目中最敬爱的名人。

四、感谢师专给了我成长发展的平台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上好课。感谢师专良好的教风、学风滋养了我,让我日日与良师相伴,耳濡目染,自然能够收获成长,所以我首先要感谢老教师和新同事的影响和帮助。其次要感谢师专为我提供了传播知识的讲堂,感谢同学们听课时关注的目光、激动的表情、愉快的互动和鼓励的掌声,正是课堂上学生们的鼓励,让我很快站稳了讲台,能够经常享受传道授业解惑的幸福和教书育人的光荣。

作为高校教师还要做好学问,成为一个研究学术的人。这方面我首先要感谢师专为我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图书馆。师专 19 年我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图书馆。师专图书馆虽然藏书不多,但四库全书,二十六史,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料,国内主要的学术期刊,已足以滋养我的心灵,扶持我走向学术之路。感谢样本书库和教师阅览室的王敬敏、刘大伦、李东林等老师,他们对我格外开恩,允许我借阅各种图书资料,甚至有时把我锁在书库里。

感谢师专从 1985 年起办了一本学报,让我的文章不断变成铅字,这对我的激励作用怎是一个“大”字了得。学报的文科编辑从李正华老师、郝蜀山老师,到赵长征、徐志辉、郭德民、高建立等老朋友,都成了我最亲近的人。师专时写学术文章的人并不多,所以学报允许我每年发表两篇论文,我从来都没有中断过。文章水平虽然很低,但经常练习,总会不断提高。

感谢李正华老师和王树林老同学对我学术上的帮助。李正华老师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教师,曾任图书馆馆长和学报编辑,对我特别关心照顾。他退休后因住处相近经常找我聊天,经常向我提供地方文史资料,有时还要求我与他合作撰写文章。树林是我的老同学,他是商丘本地人,熟悉商丘文史,特别是对侯方域研究搞得有声有色。受李正华老师和王树林老同学的影响,让我逐渐爱上了地方文史,逐渐找准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于是陆续写了几十篇有关商丘古代文学和历史文化的研究论文。

感谢赵德润校长给了我第一次参与编写教材的机会。1988 年,中南 5 省教委组织编写师专中国古代文学教材,每省派两位专家参与编写,我校副校长赵德润副教授应邀参与。赵校长工作忙,就委托我去参加,当时我才 33 岁,还是青年讲师,既受宠若惊又勉为其难,两次赴湖南参加编务会议,分工撰写第二编秦汉文学。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编写高校教材,给我以后编写教材提供了经验。该教材1989 年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感谢师专党委组织部王鹤廷老师在 1990 年推荐我给商丘地委老干部大学讲课的机会。当时地委组织部要我为老干部大学讲孔子和孟子,正是这次讲课,让我认真阅读了匡亚明主编的《孔子评传》,了解了孔子乃宋国后裔的史实,因而撰写了《孔子祖籍在商丘》的一篇短文,发表在《中州今古》杂志上,后来被《人民日报》海外版 1992 年 1 月 2日第八版全文转载,从而引发了商丘学界对孔子祖籍文化研究的热潮。

感谢师专世行贷款办公室给我机会,让我于1996 年成功申报了原国家教委下达的世界银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项目改革课题“师专中文专业趣味教学研究”,这是我第一次承担省部级研究课题,并获得 2000 美元资助,帮助我发表了不少论文。感谢师专科研处为我提供平台,让我在 1999年成功申报了一项全国高校古委会 2000 年度直接资助项目《潘黄门集校注》,让我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得以在中州古籍出版社顺利出版。

感谢师专校系领导以及同事们的推荐,让我在1992 年顺利晋升副教授,1997 年顺利晋升教授,1999 年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三等奖,被商丘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商丘市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没有师专这个平台,我的这一段人生之路怎能走得如此顺畅?

2000 年元月,中文系老主任李明若老师光荣退休,师专党委任命我为中文系主任。我和胡继领书记,以及左怀建、彭国栋副主任,和谐共事,顺利完成了中文专业首批升本的光荣使命。

回眸往事,难忘师专,感恩师专,师专 19 年永远在我心间。

作者简介:王增文,教授,原商丘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

本文地址:http://www.naizai.cn/archives/975

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由百科助手整理汇总,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生活技巧,行业技能,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特此声明!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