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菊花的诗句,菊花最经典的古诗

这些关于菊花的诗句你知道多少?作文素材,用上就变高级

傲霜九月菊

秋菊

《礼记·月令》 上说:“季秋之月,鞠 (菊) 有黄华。” 农历九月,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菊花不仅清丽俊雅,芳香袭人,而且具有劲节傲霜的品格,所以素来与梅、兰、竹并称为 “花中四君子”。自从晋代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名句一出,咏菊诗便日见其多,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风采。如唐代诗人元稹 《菊花》诗云: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首小诗前两句写观赏菊花盛景,传达出流连、珍惜之情。后两句议论偏爱菊的原因,表面上是说寒菊在百花之中谢得最晚,它一旦凋谢就再也没有花景可赏了,因而自然受到人们的偏爱;实际上是暗示菊花历经风霜而后凋,赞颂之情寓于其中。末句 “此花开尽更无花”,托义深微,令人警醒,富有哲理意味:盛景难得,韶光易逝,面对花开花落,人们不是更应该珍惜年华吗?元稹这首诗是通过对自己爱菊心理的揭示来间接地表达对菊的赞颂,内涵深厚,颇见功力。

有的咏菊诗则是抓住菊花的典型特征,构成独特的意象,来引发读者的联想。如有的菊花即使花谢时也仍垂挂于花枝之上,根据这一特性,南宋诗人郑思肖写了《寒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在南宋灭亡后誓不向元朝统治者屈服,写了很多富有爱国情感的诗。诗人在这首诗里刻画的寒菊,是一个孤标傲世的形象,也是劲节之士的化身。它不与百花并开,独立于疏篱之下,花谢时宁可在枝头枯萎也不随风飘落,自始至终保持晚节,抱香如故。诗人以菊喻志,显出坚贞不屈的气节。

有的咏菊诗还运用比兴,驰骋想象,把诗的意境引向更高境界。最为著名的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写的两首: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题菊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不第后赋菊》

前一首颂扬秋菊不惧风霜、群聚开放的挺立形象,同时又为它们的凄凉命运鸣不平 (连喜花的蝴蝶都不来光顾,喻不被人重视,遭到冷遇、遗弃),于是作者想象有朝一日如果自己当了青帝 (司春之神),一定要让菊花与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改造社会现实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封建社会广大农民决心主宰自己的命运,争取平等自由的本质要求和崇高理想。

后一首设想重阳佳节菊花盛开的情景,作者以瑰玮奇丽的想象之笔,写出了百花凋零之时菊花独盛的壮观场面,花盖全城,香透长安,菊花金黄色的花瓣仿佛义军战士身披的闪亮盔甲,花与人互相媲美,交相辉映。这首诗兴象瑰奇,气势豪壮,充分反映了诗人对未来革命胜利的憧憬,展现出起义军的宏伟抱负,洋溢着浓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黄巢笔下的菊花,一扫过去习见的孤傲幽独,而被赋予了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崭新内涵:一个敢于反抗封建统治的农民群体形象,横空出世,惊天动地,充溢着一种农民革命豪迈粗犷的阳刚之美。他的这两首咏菊诗,旨趣高远,想象飞驰,设喻奇特,构思新颖,语言刚健清新,堪称不同凡响之作。

本文地址:http://www.naizai.cn/archives/20642

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由百科助手整理汇总,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生活技巧,行业技能,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特此声明!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