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昆仑》原文以及翻译,念奴娇昆仑古诗词

李白被誉为诗仙,不仅指他的诗写得好,更因为其想像力超群,他的诗总是充满了奇思妙想,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豪放飘逸,堪比仙人,因此被称为诗仙。

但要论历史上诗人的想像力巅峰,即使如李白也只能排在第二位,因为在他前面还有一位毛主席。

毛主席堪称全才,不但是军事家、理论家,也是一名出色的书法家和诗人,他的诗词作品巍峨大气,豪迈不凡,而他的想像力也远超历史诗人,正如这一首《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这首词作于1935年冬,当时红军即将完成长征这一人类军事上的壮举,毛主席站在岷山峰顶,远远望去,只见白雪皑皑,苍茫的昆仑山脉横卧,一时诗兴大发,有感而作。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卓尔不群的苍莽昆仑,犹如横空出世,看尽了人间的春秋之色。

整首词以辽阔的昆仑山起篇,自创了“横空出世”这一成语,充分展现出昆仑山的雄壮巍峨,极具震撼力,同时以“阅尽人间春色”言明昆仑存在的悠久岁月,人间变化、春秋换替,昆仑皆默然观之。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你的身躯如腾飞的玉龙一般,挥洒起千百万的冰雪,搅动得四周的天空都彻底的寒透。

这一句写冬天覆满冰雪的昆仑之雄,“万”是数字中的大者,以一字入句都可以展现出辽阔的气势,更遑论三百万,加上“龙”的威武霸气,足见昆仑之壮阔,比之《沁园春·雪》中同样表现雪域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更显雄奇,使人如临其境,感受到那彻骨的冰天寒意,意境开阔而宏大。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到了夏天,冰雪消弭溶化,造成江河的水四处横流,泛滥成灾,人们都如鱼鳖一样被淹没。

这一句意象较突兀,指明昆仑也有不好的一面,这其实也是毛主席关于“辩证法的本质即对立统一法则”的具体体现,暗喻了旧社会中危害人民的黑暗势力。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这千年的功过是非,有谁曾经评说过?

正因为昆仑的雄壮,无论它是功是过,没有任何人敢去说它,以此喻意昆仑的霸道,为其后自己对昆仑的安排埋下伏笔。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现在我要对昆仑说:“不要这么高,也不要这么多的雪。”

无人评说?那就我来说!这一句充分展现了毛主席豪迈的心胸与无匹的气势,连续两个“不要”简洁有力,无比霸气,也显示出诗人冠绝群伦的领袖气质。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如何能倚靠着青天抽出宝剑,把你斩成三截呢?

这是毛主席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一句,想像力堪称举世少有。虽然也许是脱胎于李白《临江王节士歌》中的“安得倚天剑,

跨海斩长鲸”,但更显豪迈,且一个是斩鲸、一个是裁昆仑,谁更敢想敢做一目了然。事实上从两人的一些经历中就能看出这种区别。

李白一生都想为国为家成就一番大业,,却一生都不得志,甚至入宫做所谓的翰林供奉,也不过是被当成了吉祥物,写一些歌功颂德或助兴的诗词文章,无趣的生活了两年后,最终被“赐金放还”。其后年迈时,李白又才进入永王李麟的账下做了幕僚,以为终于可以建功报国了,却不料永王擅自东巡兵败,李白也被捕入狱,等到天下大赦时,他已近六十岁了,他“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壮志亦烟消云散。

而毛主席则不然,他一生都在参与和领导着革命事业,其经历远非李白所能比,由此锤炼出的胸襟和眼界更是李白远远不能及的,所以相比李白,毛主席的诗词在充满想像力之余,更多了满篇的自信、豪迈与恢宏的气势。李白的诗述说的是个人情怀,毛主席的诗词则上升到了国的高度,关注的是家国情怀。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将其中一截扔去欧洲,一截送给美洲,还有一截留在东方。在这和平的世界里,让所有地方都感受到同样的凉爽与火热。

这两句则展现了毛主席的远大抱负,他表面上看到的是昆仑,但内心早已看向了世界,昆仑这时已经化身为他的革命思想,他要将这思想分享给全世界,希望全世界的人民都能追求理想,享受到同等的自由与和平,其宽广的心胸和放眼世界的眼光古今屈指可数。

整首词以昆仑起、以昆仑收,既有浪漫无比的情怀,更有宽阔博大的胸襟,词之意境层层堆叠,气势磅礴,让人叹为观止。

本文地址:http://www.naizai.cn/archives/3970

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由百科助手整理汇总,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生活技巧,行业技能,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特此声明!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